7月20日影院复映第一天,业内业外一片沸腾。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7月20日18点,全国影院观影总出票12.8万张,全国实时票房共计328.5万元(含服务费)。
其中首部票房过百万电影已出现,即新片《第一次的离别》,排片占比29.4%。除此之外,还有《误杀》《寻梦环游记》《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美人鱼》等老片上映。
敢在这种时刻进电影院的观众,值得被感谢;敢在这种时刻进电影院的影片,值得被看见。尤其对新片来说,更需要热血和勇气。
为什么敢当第一?
《第一次的离别》之前官宣的上映日期很有意思,是“全国影业复业第一天上映”。也就是说,不管影院哪天复业,都要当第一个,有股毅然决然的气势。
这很像小时候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难题,全班同学面面相觑,大家开始互相撺掇,但总有人要当第一个。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第一个举手的,不是绩优生学霸,不是上蹿下跳的活宝,也不是有集体荣誉感的班长,而是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低调少年。
“低调”少年《第一次的别离》,是一部讲新疆故事的影片,从导演到演员几乎都是首次“触电”。
影片导演王丽娜是中国传媒大学14级电视制作MFA毕业生,这部电影是她的处女作。负责影片摄影的是她的研究生导师,中传戏剧影视学院摄影系副教授李勇。
2016年电影开始拍摄时,王丽娜刚从中传毕业。导师李勇拍过20多部电影,拿过一些小众奖项,但大部分电影都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不仅如此,片中的演员几乎全是“非专业”:两个维族小主演艾萨·亚森和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在参演影片前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表演训练,在电影里只能算是“本色出演”。
·影片主演艾萨·亚森
从拍摄班底到演员知名度都不占优势,怎么会想要当第一个呢?
《第一次的离别》出品方,大象伙伴影业创始人吴飞跃发了一篇公开信解释原因。意思大致是,影院日子难过,需要新片提振士气,《第一次的离别》“逆势”上映,是为影业复苏“尽一份力”。
其实从市场角度看,这个特殊档期对《第一次的离别》来说也许是合适的。
一方面,影片制作成本相对大制作而言低得多,回本压力小。
另一方面,对一部主打人文情感的慢节奏、文艺向电影来说,放在任何一个大热档期,都会因为当下电影市场的排期逻辑,而被淹没在“群雄逐鹿”的混乱中。这类影片的票房天花板较低,在立项之初制作团队不会对票房有较高预估,即使充当了刺激电影市场回暖的“排头兵”,也不至于损失惨重。
当然,《第一次的离别》的上映也是一次试水、一次实验。
它拍新疆故事,角色用维语念对白,用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展现最淳朴的田园乡土,这些新鲜又小众的元素,没准儿年轻人喜欢呢?
真实到不像电影
《第一次的离别》里的新疆乡土,真实到不像电影、唯美得像走进画里。
王丽娜是新疆沙雅人。对她来说,拍家乡故事,血脉中带着的熟悉感成了最重要的底气。
影片中,故事围绕维族小男孩艾萨的生活展开,在新疆广袤的原野风光下,艾萨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共同经历着亲情、友情,离别与成长的“考验”。
情节简单,但细节丰满。这是一部精工打磨的影片。
半年田野考察,一年跟踪拍摄,王丽娜完全不吝时间成本。先要跟当地土生土长的小演员、维族家庭“混熟”,最好是让他们“忘记”在拍摄。拍摄团队还以纪录片的形式拍下几个维族家庭的日常生活片段,后来成片中很多细节和对话都来自于这些素材。前期扎实的准备为后来剧本创作找到了依据,心里有底了才正式开拍,一拍又是两年。
“在拍摄现场,我避免让孩子知道我是导演,我们把摄像机架在哪里,最后也省去了所有开机关机的环节。我会告诉孩子们,需要在规定场景中完成一件事情,在完成件事情的过程中,有几句话要说出来,剩下的就是让他们自由发挥。”王丽娜说。
与其说小演员们是在认真完成拍摄工作,不如说是让他们投入到一个有趣的“游戏”里。
有人说演员演技的巅峰就是成为角色本身,小演员们不加雕琢的表演正好成全了这个要求。网友们眼光犀利,评价说这部电影真实得就像是部纪录片。
片中饰演“凯丽”一角的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还获得了第三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这也是影片获得的众多奖项之一。
在电影的宣传海报上,显眼的位置罗列了它至今获得的奖项,其中包括第六十九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第三十一届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第四届德国中国电影节最佳影片等。
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审团在颁奖词中说:这是对于中国维吾尔族少年成长的一次真实探索……这部诗意、细腻的电影,视觉抓人、令人感动,它引人思考——什么是亲近,什么是疏远,以及年轻的主角们是如何通过“第一次离别”而成长的。
凭什么拿奖拿到手软?
预告片里有一幕很“戳心”:“能不能把艾萨也带走,把我的朋友也带走?”凯丽问。
“不行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离别,没有人是不分别的。”妈妈说。
艾萨和凯丽的分开,应该就是影片名字中所指的“离别”。小小年纪面临的失去,确实是“第一次的离别”,也跟任何时空中的你我经历的离别一样,不过他们的表达更直接、稚嫩。
“个体”“日常生活”“诗意”“氛围”,这几个虚实结合的词,是王丽娜反复强调的要点,也是她想要通过电影呈现的东西:一个维族少年的成长与阵痛,融合在平淡的点滴生活和画布一样的景色中。
了解了这一层,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王丽娜镜头下的维族少年成长史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
目前为止,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由1500多人打出了7.5分。在评论中,有很多网友提到了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说从这部影片里面看到了其作品的影子。这里大家所指的,是那部1990年在法国上映后,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奖的、阿巴斯的成名作《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这部影片讲述在伊朗的一个偏僻山村里,小男孩阿穆德发现自己误把同桌穆罕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为了把作业本还给同桌,他孤身到家对面的大山里寻找同桌的故事。
两部片子在剧情、叙事风格以及拍摄手法上有接近之处。王丽娜自己也说,阿巴斯的电影用镜头凝视平凡人士,干净、简朴、诗意的电影美学对她有很深影响。
除了阿巴斯,王丽娜还喜欢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电影里的诗意镜头。他的《小城岁月》《五月碧云天》等影片都将故事展开的环境对准一个个偏远落后的小镇。“不刻意追逐,只是努力描述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电影带有浓厚的文学性,那种透着生活真实质感的诗意是我非常喜欢的。”王丽娜说。
当然,《第一次的离别》也并不止步于呈现个体感受和诗意景色,还因为囊括了很多新疆生活的现实。有位网友在东京电影展的最后一天看了影片,也近距离接触了导演,“电影中涉及到很多主题,城市化、老龄化,加上复杂的历史背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新疆和很多地区的情况是相通的,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又凸显了自己的特色”。
重启很艰难,但第一炮已经打响。接下来,一批新片都将与观众见面——“先锋”国漫《妙先生》定档7月31日;《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和《荞麦疯长》定档七夕情人节(8月25日);《小妇人》《绝地战警:疾速追击》《纽约的一个雨天》《急先锋》《邻里美好的一天》《许愿神龙》等影片相继发布全新海报……国内各电影节将陆续开幕。
2020年下半年,欢迎回到电影的世界!